close

{###_maruko24/32764/1464849630.mp3_###}
一直想寫有關「海角七號」的感想文,但總是找不到寫文的著力點。剛好最近要幫日本人上幾堂中文課,想讓他們學一些中文歌。這時後想起「海角七號」中演唱會上一群人用中文及日語高唱的「野玫瑰」,旋律慢歌詞簡單,應該很適合中文初學者。在網上搜尋「野玫瑰」歌曲及歌詞的過程中,發現到「野玫瑰」背後的故事,與「海角七號」中那段六十年前的台日戀情有些關連。也讓我找到了可切入文章的主題。

本以為「野玫瑰」是日本的民謠,原來這首歌的歌詞是18世紀末葉詩人歌德的詩作,舒伯特譜的曲呢!中日文歌詞如下:


野玫瑰歌詞(野(の)ばら)

(第一段)
男孩看見野玫瑰,荒地上的玫瑰,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覺歡喜,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童(わらべ)は見(み)たり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清(きよ)らに咲(さ)ける その色愛(いろめ)でつ
あかず眺(なが)む
紅(くれない)におう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第二段)
男孩說我要採你,荒地上的玫瑰,玫瑰說我要刺你,使你常會想起我,
不敢輕舉妄為,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手折(たお)りて行(ゆ)かん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手折(たお)らば手折(たお)れ 思(おも)い出(で)ぐさに
君(きみ)を刺(さ)さん
紅(くれない)におう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第三段)
男孩終於來折它,荒地上的玫瑰,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著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童(わらべ)は折(お)りぬ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手折(たお)りてあわれ 清(きよ)らの色香(いろか)
永久(とわ)にあせぬ紅(くれない)におう 野中(のなか)のばら


據說這歌詞是歌德為自己本身的戀愛故事所寫的。歌德曾在法國邊境的一所大學就讀,求學時期與一個牧師的女兒相戀,但後來的歌德在獲知女方萌出結婚之意後,無情地斬斷情緣。據說是歌德希望專心學業,也有說歌德本身討厭婚姻的束縛。基本上歌德雖說是當時的大文豪,人品上卻有些投機的因子。比如說,他原本與貝多芬互羨彼此的才華,但有一次歌德對國王貴族的鞠躬致意,讓崇尚自由民主不容妥協的貝多芬心生不滿,兩人的友誼劃下句點。在感情上,相較於貝多芬力求跨越階級的浪漫真愛,歌德自我式的戀愛,現實面十足。


回歸正題,將「野玫瑰」背後的故事帶進「海角七號」的台日戀情。

「野玫瑰」歌曲在電影中出現三次(我記得是三次啦……),第一次是茂伯送信時的哼歌(雖然後一刻就摔車),第二次是茂伯用月琴彈奏此曲,熱愛音樂的阿嘉,即使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也不自主地哼唱,透過「野玫瑰」讓老少有了第一次的互動。第三次是演奏會上因茂伯堅持,才有中文日文合唱的「野玫瑰」。

影片中分為「六十年前的信」與「搖滾勵志喜劇」這兩條主線,我將重點放在前者。有人覺得那七封信的內容,感傷又優美,訴說著一段淒美的的戀情故事。事實上,依現代人的思考角度,這段戀情無法稱得上淒美動人的故事,無法讓人認同男主角對女主角所謂的堅深愛意。依我來看日籍教師對友子的思念程度,充其量只醞釀在返回日本的途中。日籍老師不斷地強調自己是戰敗國的子民,戰敗=自尊受創,無法承擔異國女子。


「野玫瑰」的詞句,先是雙方感情的醞釀,日籍教師猶如歌詞中的「男孩」,小島友子則是盛開的「野玫瑰」。
【男孩看見野玫瑰,荒野中的野玫瑰,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上前端詳,愈看愈覺滿心歡喜。玫瑰,玫瑰,紅玫瑰,荒野中的玫瑰。】


而後是人與花的情感對話,就像日籍教師與友子感情展開後,互相傾訴彼此的濃情蜜意。
【男孩說我要採你,荒野中的野玫瑰,玫瑰說我要刺你,使你常會想起我,不敢輕舉妄動。玫瑰,玫瑰,紅玫瑰,荒野中的玫瑰。】


最後卻是嚴肅又殘酷的人間無情。
【男孩終於採折她,荒野中的野玫瑰,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呼喚也不理,只得由他採折去。玫瑰,玫瑰,野玫瑰,荒野中的玫瑰。】
男孩執意地採摘後無情地離開,就像歌德無情地斬斷與牧師之女的緣分,卻偷走了她的心。就如日籍教師以國家動盪為由,拋下在碼頭等他的友子返日,他摘走了「野玫瑰」對他的愛意,留在原地的是心碎的「野玫瑰」。




有網友在討論海角七號的「野玫瑰」時,提及黑澤明在《八月狂想曲》中的「野玫瑰」處理手法。以下是擷取其討論內容的一部份。

「黑澤明不愛「喜劇電影就用輕鬆快板,悲劇電影就用悲涼慢板」 的傳統配樂法,他偏愛的是在不協調的對位中創造出奇異美感的經驗,《八月狂想曲》刻畫的是曾經經歷過長崎原爆而倖生的日本老奶奶,85歲的日本女星村瀨幸子就在長崎原子彈投彈的四十五周年前夕,因為思憶做了美國人的哥哥,而又憶想起當年的風雲巨變,電影最後是老奶奶在狂風暴雨中撐傘疾行,風太強,雨太大,雨傘不敵狂風暴雨,很快就整個被吹翻,兒孫們在後奔跑追趕,希望勸回老奶奶,畫面壯觀,但是此時浮想的音樂卻是合唱版的「野玫瑰」。
突兀又不和諧,是多數人乍聽之下的第一個感覺,但是風雨下佝僂不屈的人影,對照刻骨銘心永誌難忘的原爆往事,卻似乎又與「野玫瑰」的歌詞有了「天地不仁」的對照效應。
看過《八月狂想曲》的影迷,未必能接受李察.吉爾飾演的日裔美國人,也未必接受黑澤明透過一位老婦人省思戰爭傷痛的反戰觀點,但是你一定不會忘記風雨中的老太太身影,自然也不會忘記「野玫瑰」的奇異震撼力。」(「」中的內容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aBPZjGeTR0Ww3KZJbQaOWQ--/article?mid=7075)






不知魏導是否是黑澤明電影的影迷,在「海角七號」中也看得出來所謂「喜劇悲劇不協調的對位處理」。放在這個網誌的音樂,是當時演奏「野玫瑰」的電影版歌曲。看過電影應該都熟悉,「野玫瑰」的演奏中,前半段是阿嘉主唱,之後與日籍歌手用各自的語言高唱,茂伯的月琴演奏、其他人用擅長的樂器配奏,沈浸於表演的演奏群、情緒高昂的聽眾、一場成功的演奏、一片歡樂的氣息中,緊接著的畫面………卻是小島友子在碼頭絕望地目送情人,此時的背景音樂亦是「野玫瑰」(兒童版(日文)的配樂,網誌的音樂要聽到最後哦),優美輕鬆的音樂卻是強力彰顯當年因時代動盪的生離死別。導演此段悲情結尾的作法也有黑澤明的「不協調對位處理」影子。


最後,我想談的是「野玫瑰」友子的勇氣。當戰敗日本人被中方政府強制驅離台灣島,友子放下一切,扛著行李準備要與日本老師共赴日本。但是那個口口聲聲說愛她的人,卻只能懦弱地躲著望著船下的友子。
在那個年代,女孩子做出拋棄家人為愛奔走的決定,是有多大的勇氣。但是日本教師寧願選擇在七天航海時追憶她,卻沒有勇氣接受她的決定。或許……在那個戰亂年代,落在人們頭上的是各種無法抵抗的命運,所以無法強求當時的年輕男女能像現代男女毫無顧慮地大談異國戀情。

六十年後的日籍老師已過世,那…………友子呢?

在阿嘉拋下演唱會的採排,把信件送到信中主角友子家時,導演並沒有做正面拍攝的處理,而是拍出已年邁的友子背影,典型鄉下老婦的打扮,這人物的形象,不正是我們周遭阿嬤們的典型形象嗎?滄桑的背影意味著過往的人生經歷。電影所呈現的就是每位老者都有自己的「野玫瑰」故事,只是我們願不願意用心地去傾聽。「海角七號」會熱賣,正是貼近台灣真實的生活。下次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地傾聽身邊阿嬤的人生故事呢?用心地聆聽屬於她自己的「野玫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丸子的生活記錄 的頭像
    丸子的生活記錄

    丸子的部落格

    丸子的生活記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